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简报

    信息发布者:yinong
    2017-06-20 20:42:48    来源:荆楚网   转载

     20111213  星期二 

      第一波寒冷过后,迎来冬日里最美的阳光。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阡陌,我脑海中不停萦回着几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庄:何桥、石竹、大庙、瓜圻。这是我们湖北日报社"三万"工作组在鄂州市蒲团乡驻点的4个村庄。

      上午10时许,我们来到了蒲团乡瓜圻村。瓜圻村位于鄂州市蒲团乡西北部,武黄高速穿村而过。全村798户,近3000人,是鄂州市有名的水产和粮食种植村。

      一

      握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,望着一张张朴实善良的面庞,那么熟悉,那么亲切,我想起了江汉平原那魂牵梦萦的故乡的乡亲们。

      从村头往里走不多远,可以看见一口颇具规模的当家塘堰已现雏形:方方正正的布局,整整齐齐的驳岸,伸向塘中的洗衣担水的水埠头…… 待到雨雪后,这里将会是一方清水,静影沉璧、鱼欢荷香。

      眼前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江汉平原老家,放学回家路上用手捧起塘水就喝;夏天和小伙伴在家乡小河塘欢快游水。而现在,河湖塘堰有的干涸了,有的污染了,村民们连生活用水都十分不便。省委、省政府组织"挖万塘"活动,真是想到了农民的心坎上。

      蒲团乡党委书记余笑寒介绍说:"全乡九个村中,瓜圻村工作抓得最实在,全村18个组已经修建完成11口当家塘,并通过区里验收,成效、速度均居全乡第一。另外三个村大庙、石竹和何桥,行动也都非常迅速。"

      站在报社帮助刚刚完工的一口当家塘边,一对夫妇正在打理塘边的菜园。

      "乡亲,这口当家清水塘挖成了,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啊?"我看着绿油油的青菜,与他们交谈起来。

      "这塘修起来,作用可大了,我们洗衣、种菜、抗旱,一刻也离不开哦!"

      "要注意护坡的绿化,防止化肥、农药污染啊。"

      "这些你们都放心。感谢政府做了大好事!这可是我们的当家宝贝塘噢,我们当然得看护好。看,塘边上种有小树哩,春上就一片绿了!"

      村支书陈国安说,当家塘主要解决村民洗衣、洗菜等生活和生产、消防用水,"你看有了这口塘,我们的菜长得多好。"

      村头的"当家塘",当地人也称为"烟火塘"。修这样一口塘,算不上什么丰功伟绩,但可以感觉到农民对它的倚重,一口好的当家塘堰,就是乡亲们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。

      二

      10组的塘堰修建工地,是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:很多乡亲们和驻村干部们一起挖着塘泥,有的在挥锹,有的在挑担,有的在上土,笑语连连,气氛热烈。这是30多年前在江汉平原上修农田水利常见的景象。

      我和报社的20多位同事们拿起塘边的铁锹,挽起裤腿下到塘底,融入了挖塘泥的队伍。由于已入冬很久,干旱寒冷,塘泥板结。看到有的同志只会使蛮力,铁锹向前平推,铲来铲去使不上劲,费老大的力气才铲下一小块干塘泥。我笑着告诉他们:用脚踩着锹向下切塘泥,一块块切,又省力又有效率。大家试试,果然效率大大加快。不一会儿,个个热汗涔涔。大家脱掉外套继续干,直到将前方的一大片塘泥全部铲上塘岸。虽然汗湿衣襟,头上直冒热气,但个个谈笑风生,说比搞体育锻炼效果好。

     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站在塘底,用锹铲泥,满头白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
      我对老人说:"您老歇息一会吧,别太累了。"

      老人一边把塘泥抛向塘岸,一边说:"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啦,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,以前天天来这口塘打水洗衣、洗菜,后来眼睁睁看着这塘一点一点被淤泥填平,成为村头垃圾坑,心里难受啊。现在政府来了,这口塘得以重见天日,我心里高兴啊,一定要出点力。"

      我又问:"您老觉得眼下挖塘还有哪些困难啊?"

      他说:"现在村里最缺的一是劳动力,二是村里集体没钱。但是这回政府出资补贴,又派干部下乡帮助我们建设当家塘,我们感觉很踏实。"话音刚落,发动机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,一辆推土机在陈国安的指挥下向工地开来。老人高兴地说:"有政府撑腰,难也不难。还是政府好啊。"

      看着老人刻满皱纹的笑脸、寒风中扬起的缕缕白发;看着挥汗挖塘的乡亲们像过年一样的开心,我想着:一口口当家塘,就是党和人民心心相连的"连心塘";我们今天挥洒的是汗水,收获的则是百姓的信任;我们付出的是真情,赢得的是百姓的支持…… 小小当家塘,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和桥梁。

      三

      离开劳动工地,我们来到瓜圻村余家畈77岁的原村支书胡际明家里。老人很激动,又是搬板凳,又要去倒水。我拉住老人。当老人听到我们来自湖北日报社时,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:"我虽然岁数大了,可我记得湖北日报的同志,我们蒲团乡是你们报社的联系点,村里经常能看到报社的人,他们也来看过我很多次了。"

      虽然年近耄耋之年,胡际明老人仍很健谈,性格也很开朗。趁着老人招呼其他人的时候,我悄悄来到了老人住处的后院厨房,心情变得沉重起来:厨房里很简单,一口锅,几只碗,几个瓶瓶罐罐,墙壁被烟薰得漆黑。走进里屋,一张竹板床,一张旧蚊帐。床上的被褥也很单薄,伸手一摸透着阵阵寒气。

      回到老人身边,看着这位老党员、老干部,我问道:"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啊?"

      回应我的依然是那张憨厚的笑脸:"还行,不愁吃也不愁穿。我这人好热闹,老伴走得早,儿子又在外打工,家里冷清了点。"

      "今天是我人生最大的好日子",望着我们询问的眼神,胡际明老人喜滋滋地说:"今年1213号既是我77岁的生日,也是我的入党纪念日。就是在1955的今天,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你们来了我高兴啊!"

      老人的回答顿时让我激动和震撼不已,我紧紧握住胡际明老人的手,郑重地说"老前辈您老辛苦了,我们给您拜寿了...... "立即请同事为老人买生日蛋糕和礼物。

      跟胡际明老人聊了很多,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、党风党建,我感受到的是一位老人,一位老干部,一位老党员对生活的积极态度,对党、对农民、对乡土的深厚感情。老人那真切的眼神,朴实的笑脸深深的印入我的脑海。

      离开胡际明老人的家,我又去了贫困老党员吕恒清和孤寡老人兰菊花的家里。随后在农家场院里和村民代表、4个村的村组干部进行了座谈。四五十人围坐一圈,大家无拘无束,七嘴八舌,讨论如何挖好塘、管好塘的问题。何桥村支部书记吴和平说,他们村被列为国土整理改造项目,但项目一直没有启动,挖塘没有指标,担心资金不能落实。参加座谈会的乡领导当场表态,会后马上给他们调整指标,保证资金到位。

      离开瓜圻村的时候,我叮嘱工作组的组员,一定要去购买一些过冬的棉絮,送给有需要的村民。给胡际明老人过生日,一定要过的热闹点。

      回程路上,我一直在想,只有深入到农村,才能更好的了解农村;只有走进田间地头,才能更好的了解农业生产;只有身在农民中间,才能真正懂得农民。自己虽然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,但离乡时间长了,回去又少,对农村的现状了解很不够。那在城里长大的同志,一般就更难了解了。我们单位的走转改,还要更深入,要建立采编人员联系基层的制度并落实好,才能更好地反映农民的心声,使政策更好贴近实际,满足需要。

      我坚信,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,随着省委、省政府农村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,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,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殷实,楚山汉水农村面貌一定会来越美好!

      电话响起来,是工作组同志告诉我,为胡际明老人买了个大蛋糕,还有新羽绒服、新棉被,和村民们一起过了个热闹的生日。老人的笑声在电话里回响。这个电话使我很兴奋。

      (作者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、社邹贤启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